
在“赛动黔景”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广场舞(民族类)展示交流活动现场,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代表队身着缀满稻穗纹样与苗绣的服饰,用改编自国家级非遗的《木鼓欢歌》,将苗族的劳作场景与丰收喜悦搬上了舞台。
初见时,吴胜利正忙着帮队员整理银饰,语气中满是对老年广场舞队伍的珍视。台江县文化馆馆长、黔东南州队领队吴胜利说:“队伍严格按赛事要求组建,16名队员里,年龄最小的55岁刚达参赛线,最大的队员已73岁。队员人数刚好能撑起反排木鼓舞的力度,还能保证队员体力跟得上。”
“舞蹈改编自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台江反排木鼓舞,为贴合广场舞主题,经专家和传承人商量,改取名为《木鼓欢歌》。”谈及创编评选作品,吴胜利难掩自豪,“舞蹈里藏着苗族生活的印记——捕鱼时的俯身、砍柴时的挥臂、打猎时的跨步,动作跨度大、力度强,在参赛节目里很有辨识度,也最能体现我们的民族味。”
服装更是队伍的独特亮点。“苗族服饰常以黑色为主,但9月是丰收月,我们特意在衣服上绣了稻穗、青山绿水,再缀上苗绣,既有节日氛围,又能亮出非遗手艺。”吴胜利笑着说,每件衣服都是队员和绣娘一起设计的,针脚里满是心意。
排练的日子里,感动与坚持常伴。从8月初接任务、闯过层层筛选,到9月6日进入强化训练,队员们每天早晚各练2小时:清晨7 点半的排练场,总能看到她们压腿热身的身影;傍晚7点半的灯光下,木鼓声与脚步声交织。“反排木鼓舞难度大,队员年纪又大,不敢让她们练太晚。”
除了展示评选编排活动,队伍还为2025年全国广场舞大联动(主会场)活动编排了《永远是一家》《黄河源头》等特色节目。“扇子都是队员手工做的,上面绣了苗纹。大家平时在家对着视频练,周末集中抠动作,就盼着能好好表现。”吴胜利说。
在他看来,广场舞对老年人的意义不止于健身:“有的队员刚进队时有关节炎、偏头痛,跳了一阵后,身体舒服了,心境也开朗了。很多人退休后觉得孤单,跳广场舞既能活动身体,又能和老姐妹聊天,这份快乐比什么都珍贵。”
56岁的欧艳算是队伍里比较年轻的队员,退休后重拾跳舞爱好的她,说起参赛机会格外激动:“听到能去全国比赛,我们都睡不着觉!排练再累,没人喊过苦,就想把最好的状态亮出来。”
让欧艳最喜爱的是《木鼓欢歌》里的民族味:“跳的时候像回到小时候跟着妈妈去田里的日子,特别亲切。这次看到其他民族的舞蹈,也学到不少,这种交流的机会太难得了。”
广场舞充实了她的空闲生活,“以前总觉得退休后生活没滋味,跳了舞,记动作、听音乐,脑子越来越灵活,体态也年轻了,精气神比同龄人足很多。现在一天不跳,就浑身不自在。”她笑着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来台江,看看村 BA,听听木鼓声,感受我们苗族的热情!”
从台江的村寨到雷山的全国舞台,这支银发队伍用《木鼓欢歌》跳出了非遗的活力,也跳出了银龄生活的精彩。正如吴胜利所说:“年龄从不是限制,只要心里有热爱,就能在舞台上发光。”
编辑 | 要强
审校 | 王艺潼
监制 | 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