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代是一种以祈福消灾、祈愿爱情美满为主要内容的原生态歌舞,被誉为“蒙古族第一舞”。经过近400年的传承与发展,安代通过说、唱、跳等形式,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现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1996至2021年,库伦旗六次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代艺术)”。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库伦安代舞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库伦旗老年体协创新融合安代舞与现代健身、社交元素,打造乡村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全旗老年人安代舞健身大赛、千人展演等活动,使其成为老年人日常锻炼的重要方式。旗老年体协乌兰牧骑团队深入乡村推广,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和经济引擎。
库伦旗副旗长于明明在专访时表示:“安代舞被选为特色品牌,主要基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健康价值,以及作为北疆文化重要载体的独特地位。安代舞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草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契合国家‘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
库伦旗构建了旗---乡镇---嘎查村三级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实现农村牧区全覆盖。480多名社会体育辅导员和数十名裁判员深入乡村,手把手教学,带动全旗65%的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专业化队伍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安代舞健身的普及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凝聚乡村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在库伦旗的嘎查村里,安代舞教练员们既是文化传承者,又是矛盾调解员。当彩绸挥动、歌声响起,邻里间的隔阂在欢快的舞步中悄然化解。老年活动中心成为乡村善治的枢纽,门球场上的互助小组、健身操队的自治管理,无不体现着安代舞“团结协作”的文化基因。这种“舞化纷争”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库伦旗积极探索“老年体育+文旅”的发展模式,将安代舞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景区演出现场,游客不仅能欣赏原生态的安代舞表演,还能参与互动体验,带动周边企业奶制品、民族服饰的产品销售,促使销量增长35%。旗文旅局统计,安代舞展演年均吸引游客超万人次,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现在跳安代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富了牧民口袋。”健身舞者们的笑容,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
于明明副旗长补充道:“千人安代舞展演的成功组织,得益于三级联动网络与群众内生动力的结合。我们建立了覆盖旗、乡、村的组织体系,依托全旗150多个文艺团体和上万名骨干,形成高效执行网络。同时,安代舞本身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推广,激发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让广大群众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共同传承弘扬安代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精神。”
安代舞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投入400余万元建设专业场馆,216处文体广场全天候开放,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举办“安代艺术节”“传承人培训班"等活动,构建活态传承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于明明副旗长特别强调了乌兰牧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乌兰牧骑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通过下乡演出、创作融入非遗元素的精品节目、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同时,通过安代文化‘五进’活动,深度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古老的传统仪式舞步,到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安代舞的嬗变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在库伦旗,银发舞者们甩巾踏步、拍手叉腰,用翩跹的舞姿诠释着文化自信,他们翻转跳跃、向前冲跑,为乡村振兴激发更大的活力,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未来,库伦旗坚持走好“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之路,让安代舞这一民族瑰宝,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肸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