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的四川省,老年体育事业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健身活动,而是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 四川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朱以庄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记者就四川省老年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老年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等议题,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一幅老年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蜀地画卷徐徐展开。
北川经验:从灾后重生到振兴样板
记者:全国老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展示交流活动为何花落北川?这场活动又为四川老年体育事业带来哪些启示?
朱以庄:北川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它不仅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更是 “5・12” 地震涅槃重生的奇迹之地。这里留存着完善的体育设施,沉淀着厚重的非遗文化,还承载着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活动期间,我们亲眼见证羌绣、银饰等非遗产品借着健身活动的东风热销,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一房难求。这种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 的闭环模式,如今已被提炼成省级活动的 “标准配方”。
记者:四川老年体育事业发展 40 年稳居全国前列,有何独家 “秘籍”?
朱以庄:关键在于织密组织网络、夯实政策根基。我们构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体系,让近 1000 万会员找到了 “运动之家”。2024 年省级层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意见》,更是给事业发展装上了 “助推器”。现在,全省 85% 的区县都将老年体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凉山州更是大手笔投入 2 亿元新建老年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全面升级。
特色融合:文化基因注入运动血脉
记者:在推动老年体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上,四川如何彰显地域特色?
朱以庄:我们走的是 “文化为魂,健身为本” 的路子。在民族地区,凉山的经验值得推广。越西县将彝族摔跤、达体舞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让老人们动起来,还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旧习,带来现代文明新风尚。今年,这套经验在布拖县落地生根,“体育活动 + 生活方式引导” 模式让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川西林盘地区,广安 “耄耋公园” 改造经验值得借鉴。北川的羌族推杆、宜宾的竹产业健身操等特色项目,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未来,每年一届的 “四川民族地区老年体育文化节”,将成为集赛事、展演、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协同发展:全省一盘棋破局发展不均
记者:面对省内发展不均衡,四川如何破局?
朱以庄:我们的 “强基、互补、共享” 区域协同机制就是答案。川东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川西生态风光绝美,“红色健身之旅” 和 “生态康养之旅” 两条线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在场地共享上,推行 “错时使用” 制度,学校、公共体育场馆的闲置时段都成了老人们的运动乐园。
人才培养方面,“银发导师计划” 已经启动。全省选拔出 100 名骨干组成跨区域导师团,凉山的达体舞教练走进川东,川东的太极拳名师深入川西,技艺与文化在交流中传承。我们还建立了人才数据库,实现专业人才全省调配。针对甘孜、阿坝等偏远地区,“马背教练” 计划让健身指导走进牧民定居点,确保老年体育 “一个都不能少”。
多元共治:社会力量汇聚银发动能
记者: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上,四川有哪些创新举措?
朱以庄:我们秉持 “政府引导、协会搭台、社会参与” 的理念。在政策层面,推动将企业赞助老年体育赛事支出纳入社会责任考核,争取税收优惠,对突出企业授予 “老年体育事业贡献奖”。目前,我们已与多家大企业建立合作,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社会组织合作也亮点频出。新都区老体协创新 “体育 + 社会治理” 模式,让老年人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讲,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上,“企地联建” 机制让企业与社区无缝对接,像攀钢集团将闲置职工活动中心改造成老年体育活动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未来蓝图:创新升级再出发
记者:对于未来,四川老年体育事业有何规划?
朱以庄:我们要把北川、凉山的经验打造成 “四川方案”,通过《天府老年体育》杂志及协会简报、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明年将举办首届全省经验交流大会,并建立示范基地评选机制,建立更多省级示范基地,力争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
老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协会将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建议政府出台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赞助老年体育赛事、捐赠健身器材。目前,已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打造 “企业 - 乡村 - 老年群体” 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同时,探索 “体育 + 电商” 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老年体育赛事直播带货,帮助乡村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体育事业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结语
从北川经验到特色融合,从协同发展到多元共治,四川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正以系统化的布局,让银发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未来,随着各项规划的逐步落地,四川的老年体育事业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蜀乡新画卷。(记者/郑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