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学术大会于11月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巩固深化历届主题,聚焦“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开幕式、主旨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云集线上,分享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探讨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认识,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达到理论、实践、政策的有机统一。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李玲教授受邀参会并做了题为《中国式康养医养新模式》的主旨演讲。本文内容根据发言整理而成。
中国最近的发展令人感到骄傲,我们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越美国。美国由于新冠疫情的泛滥已经去世了100多万人,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因为新冠去世的人口还在5000多这样的一个数量级,所以和美国差别非常大。因此我们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快速上升,现在是78.2岁。美国因为新冠的超高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1.8岁,现在只有77.1岁。
人活得越来越久,这本来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伟大成效,但是我们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已经有2.6亿,占到近19%,在“十四五”期间我们60岁以上的人口很可能就会突破3亿,到2050年我们60岁以上人口可能会接近5亿,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也在解决的世界难题就是中国式的老年人的现代化。因为我们这样的一个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目前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一共才3.4亿人口,我们光老年人口就有5亿,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中国老年人口里受教育程度是普遍提高的,所以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未来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这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人民谋幸福所取得的伟大成效。毛主席在1949年9月16日说过——“在世界上,人是最为可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在那样一个面临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的时候,他就豪迈地预测未来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用很久就可以来到了。
其实今天面临的老龄化就是在生活和各方面发展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所取得的成效。国家也在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比如在“十四五”规划里就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特别提出要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为全民提供一个老年的保障。
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大会议上,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要开发人口老龄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利用高科技数字化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结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同时二十大报告里面特别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的服务,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我个人认为这是在我们养老方面首次提出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特别是对农村老人一个极大的福利。我们知道中国的老龄化可能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农村老人,因为农村老人现在的比例高于城市,但是我们养老的服务保障体系中农村是薄弱环节,所以国家提出要实现全民同等的养老服务,我觉得这是在弥补我们的短板,也是未来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在这次的二十大报告里面还特别提出了要促进医保、医疗、医药相同发展和治理,我想这一方面是我们这些年医改的经验,同时也是我们这次抗疫的有效方法。因为我们中国未来要建的是康养医养相结合的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医保、医疗、医药包括养老协同发展的一个治理体系,所以未来国家在制定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里面,一定会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建立能够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治理体系,这应该是未来中国式养老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同时二十大报告里特别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老年人应该是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这两方面需求非常大的群体,国家也充分考虑了我们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新需求。
还有在这一次二十大报告里特别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地发展。这对我们养老事业、康养医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我们中医药的独门绝技可能是未来中国式康养医养的一条独特的道路、有效的道路。为什么这么说?这张图的数据就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世界上发达国家,横轴表示人口年龄,从0岁一直到100岁;纵轴表示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我们都知道人口老龄化以后他最大的负担其实是医疗,因为人老了以后,各方面机能衰退了,需要医疗保障、医疗救治,所以国际上普遍认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是3-5倍于平均人口,但是这个费用在这些发达国家区别非常大,原因就是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比如美国我们都知道在65岁以前是市场化医疗体系,65岁以后美国政府给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也就是说到了65岁以后看病就是政府买单。但问题是美国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市场化的,所以我们看到橘黄色的图是美国的,现在人均医疗费用12600美元,超过我们中国的人均GDP,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医疗体系,比所有其他发达国家都贵,当然更比发展中国家贵。但是我们看到什么?在65岁之前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不比别的国家多,比如英国是免费医疗体系,叫国家医疗服务模式,在65岁之前做大量的公共卫生,所以英国人花的比美国人还多,到65岁以后美国那条线就是橘黄色的线就一路飞速上升,因为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是刚性的,如果医院要赚钱,想多治疗多从政府那拿到医保的钱,那医疗费用就是无法控制的,所以美国今天实体经济的虚化、财政巨额赤字其实是美国养老的医疗体系耗费了太多的资源,现在政府花在医疗上的钱是他所有支出里的最大项,比军费还要高得多,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撑不住这样一个投入巨额的资金,单纯给老年人治病,而且治的效果也不好。
我们看到中国人均GDP不到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但是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美国,所以我觉得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医疗卫生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中国这次抗疫,走出了我们独特的路,所以这次二十大党中央非常自豪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里我们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时我们要创新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养老模式,必须是高效率的,必须是低成本的,必须是可持续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挑战远远超过这些发达国家老龄化的挑战,他们是漫长的百年演化到今天,而我们可能是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解决快速老龄化的问题。
所以第一点我觉得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中国式养老就是积极有为,工作是最好的养老,我们可能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重新定义老年人。其实我们现在女性55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稍微早了一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定义60-74岁还是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才是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所以中国式的康养医养,第一就是要积极养老。尽管我们现在肯定不可以快速地提升退休年龄,因为这会对我们目前经济以及年轻人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创新体制机制,让60-74岁仍然身体健康、有工作能力的人积极参与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创业,应该加入到我们国家应对老龄化这样的事业当中,因为他们将来也是在这个事业里最大的受益者。同时国家正在出台各种银龄的计划,比如银龄教师、银龄医生、银龄工程师、社工、创业者、志愿者等等,我相信未来国家会出台更多税收的、财政支持的政策,让我们现在年轻的老人在社会上继续发光发热,让他们有成就感有参与感,其实这是最好的康养的方式,继续能够为社会服务就是积极的康养。
老人到了一定年纪会有医疗的需求,我们中国是最早提出医养结合,我认为不能让“医”代替“养”,医养结合主要还是“养”,“医”是一个辅助,所以我们中国的老年人其实已经在这些年的实践中走出自己的路。
大家看看早晨的公园、晚上的广场舞,这就是中国人在积极康养的一个实践。所以中国式养老,医养康养结合的医疗,要划分,急性医疗,老人病了一定是要给他治;慢性病的管理,老人都有各种慢性的基础性疾病,要给他管理,让他控制住,不要恶化,或者能够减缓;老人会摔跤、会有一些功能的失去,他要康复他要护理他要关怀;我们的保健,老人生活上的需求,家庭的照料、社区的照料,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都有很好的实践模式,比如社区的食堂、社区的老年照料中心,这都是中国式的康养医养结合的道路。还有就是积极的养生、健康养生、文化锻炼、娱乐、社交,中国有老年大学,其实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我想未来会有更多以老年为前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形式,让我们的老人能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继续为社会发挥作用。
中国老人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未来以各种形式的互助养老也是我们的一个中国模式,鼓励老人积极工作,老有所为是最好的康养。
具体的养老模式上各地有非常多的探索,最近兰州市城关镇的虚拟养老院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央视多次报道虚拟养老院,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未来中国式康养医养的一个新模式,既发挥中国政府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平台智能养老的信息化平台是政府搭建的,搭建了这个平台以后,把城关区所有老人都纳入到这个平台的管理,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能够有效给老人提供合适的服务;同时又是和社会协作的,它有几百家各类社会服务公司,与政府搭建的虚拟养老平台,也就是虚拟养老院合作,给老人提供精准的、有效的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社会、老人一个良性互动,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虚拟的养老院其实是创新的医养、康养融合的新模式,它是低成本、全覆盖的,而且和未来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结合,又在这些年探索的过程中摸索出来新模式,我想它们有效融合以后就会不断升级。所以虚拟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兰州城关镇特别值得推荐,养老这个平台必须由政府搭建,是一个公益的,是为所有的老年人服务的,同时政府要严格监管,就像我们二十大报告里对养老事业、产业都要加强监管,信息平台就给我们非常好的提供服务和监管同时并存的手段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以较低成本给所有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个模式至今试验下来成效非常好,老年人非常满意。我想兰州都能实施,我们有那么多发达地区,肯定更有条件来实施这个模式。
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虚拟的医养康养模式上,我觉得我们要大力推荐的就是中医药学,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在理念上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我们是更加注重辩证施治,是整体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的机能衰退,其实是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的机理性的下降,如果单纯对某个疾病治疗,可能把一个病治好了,但是打破了整个平衡,又去治另外一个病,又有更多的病,所以无穷无尽的治疗中,老人也不堪重负,生活质量非常低,这其实基本上就是美国的模式。美国花那么多钱给老人治病,最后的效果就是它这么样一个最发达的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居然低于中国。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直是有普适的、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在信息化的、现代的技术平台上,中国式的康养医养一定要把我们的独门绝技,就是中医药养老,好好用起来,尤其是老人的各种功能性衰退,关节疼痛,中医药的作用非常好,又便宜又方便。
总的来说,无论是兰州的模式还是这些年抗疫,中国的养老、健康,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制度的优势来搭平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百姓需求的康养医养的模式。同时在这个上面手段是什么?信息化、智能化来打造智慧养老。中国未来近5亿老人传统的方法解决不了,尤其这次新冠疫情大家也看到西方的养老模式基本也走到穷途末路,所有的养老院变成了老人受新冠疫情损害最大的地方。所以正好是机会来建立新型的中国康养医养模式,政府搭平台,信息化的手段,叠加中医药的文化优势。总的来说就是借助制度优势、新的手段把我们全体老人动员组织起来,让他们每个人成为他们健康的维护者、健康的生产者,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探索可持续性的养老模式。
如果中国老人都是健康的、都是活跃的,他们还在为社会做贡献,那老龄化就不是一个可怕的事,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就是机遇,所以中国式的康养医养就是老有所为、带病延年、修身养性、无疾而终,让我们老年人能够有一个安享幸福的而且对社会有益的晚年。(文章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